4月5日下午,东湖校区图书馆第一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应邀来校就“苏州大学发展战略及改革发展情况”作专题报告,拉开了我校2012年“学科建设年”系列培训活动的序幕。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宣勇、方伟、余杰、王自勇、张立钦、汪志银、金佩华、陈永富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副校长张立钦主持。
近年来,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高校,苏州大学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保持了快速强劲的发展势头。报告会上,朱秀林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苏州大学当前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三个部分,详实系统地阐述和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发展与改革情况。
关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思考”,朱秀林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上水平、上层次面临的重大机遇和肩负的重要使命,重点介绍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有关情况。他从投入、运行、产出三个视角分析了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后指出,除了数字指标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正的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理念,要有办出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办学思路,要建立起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大学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有卓越的大学文化。
在“苏州大学‘十二五’发展战略”部分中,朱秀林介绍了苏州大学的总体情况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系统阐述了苏州大学中长期发展“五大战略”,即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战略,人才强校战略,质量强校战略,文化强校战略和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丰富内涵与具体举措,以及“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上水平、突出重点强文化、分类管理促活力、优化资源增效益”的发展方针。报告中,朱秀林以宽阔的视野、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重点介绍了苏州大学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和研究、超常规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成效和经验。
朱秀林指出,要坚持“跳出大学来看大学”,应从全社会的角度考核大学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对社会的影响和贡献。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必须要与地方紧密合作、良性互动、共赢发展。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科研开发方向等;要坚持开放办学,建立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和研究,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有关部委的实质性合作,力争使每个学科、每个学院都与行业背景相结合。
在谈到师资队伍建设时,朱秀林认为,认识到位是前提。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苏州大学立志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首先就是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主要做法和经验包括:一是明确目标。按照“有选择性引进,有计划性培养”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实现从“好的都要”转到“从需要的里面选更好的”。二是加大投入。实行超常规的举措,将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方面,并且围绕这些高端领军人才组建相应的团队。三是创新机制。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引进程序简捷高效,待遇制度灵活多样,高端人才柔性引进。四是团队建设。按照“学术大师+创新团队”模式,组建学科团队,并积极发挥“旗舰”作用,使之成为学校申报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五是加强培养。强化对现有师资的培养和管理,挖掘潜力,增强活力,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六是优化环境。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吸引和稳定拔尖人才,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良好氛围。
在报告的第三部分,朱秀林介绍了苏州大学参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江苏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有关情况,以及国家试点学院改革、书院制改革、带薪实习项目、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大部制改革和科研机构设置改革等当前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
全校中层干部、中层后备干部、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各专业建设负责人、各创新团队负责人、正高级职称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学院相关管理人员及教师代表聆听了报告。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年”工作方案》的整体安排,学校将在今年陆续邀请学科研究专家、名校校长、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带头人以及各级学科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专家来校讲学、座谈,并组织专题培训班到相关名校考察学习,以进一步加深我校各级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管理人员对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思想认识,振奋精神,开阔视野,理清思路,不断提升学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